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幼教考试中的人物(一)

http://www.hteacher.net 2020-10-21 13:41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作为幼儿园教师,对那些为幼儿教育理论和事业做出贡献的人还是要有一定的了解的,对他们是否了解能够考查一个考生的理论功底,因此在考试过程中出题人非常喜欢出相关的题来考查大家。在每年的考试过程中基本都有相关教育家或者心理学家的题目出现在考卷上,喜欢考查这些人物的理论和贡献。因为人物多,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论,在考场上容易将他们的思想杂糅在一起,在这样的题目上丢分是常见的事情。为了帮助考生对人物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把握,我们特帮大家总结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幼教牛人”及其相关理论。

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生于1896年8月9日,逝于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被誉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

(一)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发展的实质即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即心理活动的结构和组织。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2.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阶段 年龄 特 征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1.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2.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3.主体与客体的分化;4.因果关系初步形成。
前运算阶段 2-7岁 1.“万灵论”;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4.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2.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 11、12岁以后 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2.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3.抽象逻辑思维。

(二)皮亚杰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随儿童认知的发展而变化的,他将儿童游戏分为感知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四类。

1.感知运动游戏:感知运动游戏又称为感觉机能游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一般发生在0~2岁这一阶段。儿童在游戏中反复练习感知觉和动作,是游戏的最初形式。其基本功能是对新习得的、还来不及巩固的动作进行练习。儿童从身体活动和动作中获得快乐。

2.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是2~7岁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象征性游戏与想象游戏、假装游戏或表演游戏在性质上是一致的。

3.结构性游戏:结构性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是指儿童运用积木、金属材料、泥、沙等各种材料进行建构或构造,从而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4.规则游戏: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参加的,按一定规则从事的游戏。规则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形式。

(三)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

1.他律性道德(大约5~10岁)

“他律”指按照外在的他人的标准判断事物的好坏。“他律性道德”表明,这个阶段的儿童把规则看做由权威人士传下来的(神、父母和教师),是一个永久的存在,是不可改变的,是需要严格遵守的。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两个因素限制了儿童的道德理解:①成人的权利;②认知的不成熟。

2.自律性道德(大约10岁以后)

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可逆性的出现,与同龄人的交流愈加频繁,这就促使孩子的道德判断过渡到了自律性道德阶段,也就是按自身内在的标准进行判断。

关注公众号

责任编辑:郭爽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教师招聘通用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教师招聘备考:浅谈教育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教师招聘备考:教育行政处罚种类教师招聘备考: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型及结构教师招聘备考:情绪理论教师招聘备考: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教师招聘备考:社会学习理论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